杏彩体育官网入口app下载专注于注塑加工,塑料加工,青岛注塑加工,青岛塑料加工,塑料注塑模具等.

25年专注于模具研发、设计、加工

客户案例

【非凡2020】一只口罩背后的中国制造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3-09-25 22:04:07

  编者按:2020年已至尾声,在这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间,是什么让中国风雨兼程、勇毅前行,交出“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推出中国经济年终特别报道《非凡2020》,用声音刻录中国经济这一年。23日推出《一只口罩背后的中国制造》。

  央广网北京12月23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景明 济南台记者陈振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2月21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提示警醒我们,“两节”临近,外出依旧要戴好口罩。

  2020年,是注定离不开口罩的一年。地铁里、办公室、医院里,一枚小小的口罩把新冠病毒隔离在外,成为了今年一切生产生活最显著的注脚。还记得,今年2月份的时候,口罩短缺,跑遍大小药店也买不到一只口罩。而仅仅3个月后,口罩就从供不应求增长到了单日出口10多亿只。

  从“一罩难求”到“口罩自由”,人们经历了“魔幻”的一年,而对于众多口罩生产企业而言,则共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制造创造的奇迹。

  疫情暴发前,济南圣泉集团只有2条口罩生产线万只。疫情暴发后,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巅峰时日产接近1000万只,工人数量最多超过7300人。为了能在极短的时间提高口罩产量,公司从全国各地抢口罩机、抢口罩生产用的熔喷布。说起当时的情景,生产部经理郭京友历历在目,他说:“周边的工人工资暴涨,我们聘的口罩工一月就2万多,修口罩机的师傅我们最多一天给他们开1万块钱。绝大多数都是连轴转,设备只要拉来,就必须开起来。”

  作为医用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喷布在疫情暴发初期货源紧缺,价格一路暴涨,也衍生了一些违法乱象。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陈志江介绍:“这五起案例,性质非常恶劣,情节也很严重,其中1起将熔喷布的价格从疫情前每吨2万元左右不断加码加到18万、30万、35万最高到45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从重从快从严予以查处和打击……”

  负责采购原材料的圣泉集团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申宝祥回忆,当时在国内无法购买到大批量熔喷布的时候,他们利用子公司的销售经营渠道,从国外购买了二三十吨的熔喷布,一路空运到中国。申宝祥说:“当时最紧张的时候,进口熔喷布就是和时间赛跑,我们财务专门安排人员负责打款,24小时打款,有时候都是半夜打钱,因为有可能半小时这个单子就没有了。”

  针对熔喷布短缺的情况,“国家队”开始入场。短短76天内,中国石化就建成投用16条熔喷布生产线万吨,一举成为全世界最大、质量领先的万吨级熔喷布生产基地,被称作“火神山建设速度”。其中,燕山石化仅用12天,就建成第一条生产线。

  而在江苏扬州,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边交流、边设计、边采购、边制造、边施工、边培训的方式,全国80多家供货单位协同作战,优先保障,用35天时间就完成了正常一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工期。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万涛表示:“这次我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包括项目的设计单位,工程建设、施工安装单位,包括中石化总部机关相关管理部门,我们全力合作,全力推进项目的实施。”

  聚丙烯切片投料、加热、熔喷、卷绕,在经过多道生产工序后,仪征化纤第一卷熔喷布卷绕成功,顺利生产下线。仪征化纤短纤部熔喷装置装置长周召勇说:“这也就标准着我们生产线整一个流程全部打通,基本上出来的产品已经初步达到预期效果。整个生产流程,包括设备的运作状况目前比较良好,为我们今后的产品升级、做得更精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说,中石化仅用76天,从零开始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熔喷布生产基地,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强大支撑力。“我们统计了一下,涉及到85家相关企业,在这么短时间之内,因为有雄厚的产业链基础和制造业的快速反应,才能形成这种联动效应。此外就是中国的创新攻关能力也很强。我举个例子,熔喷布我们上的时候,开始燕山石化第一期的核心熔喷头还是进口的,过了一二十天后,仪征化纤再上的时候,我们国产化率已达到了95%,到仪征化纤二期工程的时候,从简单的螺栓到核心设备的熔喷头,完全实现了100%国产化。”

  科学组织抓生产,支持企业改造升级,落实税收优惠,帮企业牵线搭桥打通产业链条……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让口罩的产能迅速恢复的同时,创新也在不断加快。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来我国共申请口罩相关专利5726件,同比增长511%,其中发明专利2043件,实用新型专利1906件,外观设计专利1777件。

  上海的一家公司就通过纳米材料开发出国内第一款可循环使用,可多次消毒,同时过滤级别达到N95的防护口罩。企业负责人说:“从开始产品开发到现在量产,全部是政府出的点子,牵的线即将说再见,“一罩难求”成为了过去式,出口海外成为进行时。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近日表示,我国迄今已向各国提供了2000多亿只口罩、20亿件防护服、8亿份检测试剂盒。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小小口罩背后蕴藏的巨大能量,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力量,是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努力。“一个是率先控制了疫情,另一个是率先恢复了经济正增长,说明我们的制造业特别是防控疫情物资的保障能力在世界上是唯一的、独树一帜的。我们完备的制造体系,人工、物流等因素决定了相关防控物资包括口罩等在中国能够大量生产。”

  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口罩行业发展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12月中旬,我国今年一共新注册口罩相关企业16.3万家,换算下来,平均每3分钟新增一家公司。如今怎么来面对产能过剩成为了口罩行业面临的主体问题。部分地方政府慢慢的开始帮企业转型,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的企业推出个性化口罩、定制式口罩,满足那群消费的人个性化需求,为市场提供新供给,还有的企业目光向外,积极瞄准国际市场。

  圣泉集团卫护事业部生产部经理郭京友说,正是因为早早拿到了出口美国、欧洲等国家口罩的准入资质,“后疫情时代”他们生产的口罩才能源源不断地走进国际大市场。郭京友说:“像耳带拉力、有一点喷码不整齐,他们都是驻厂来检查,一只一只地检查,他们都很严谨。我们给法国做了6500万只,给德国做了1500万只,从做这些口罩增加了我们很多信心。”

  即将告别2020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有关口罩的“担心”一去不复返,成为过去一年的集体回忆。而对于口罩行业和他背后的中国制造而言,怎么来面对“后疫情时代”新的消费需求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则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