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彩体育官网入口app下载专注于注塑加工,塑料加工,青岛注塑加工,青岛塑料加工,塑料注塑模具等.

25年专注于模具研发、设计、加工

客户案例

如何打好文化科技两张王牌?北京:科技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8:06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世界文化遗产就达到7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北京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充分的发挥文化和科技两大优势,产业高水平发展成效显著。

  近日,记者通过“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实地走访了北京文化与科技的相关点位,并且在采访活动介绍会上获悉,北京已连续七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就在今年刚过去的前五个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65.3亿元,同比增长15.3%,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在北京近年来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老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的先行者、位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通过不断的改造升级,迸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跟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798艺术区,在现场了解到,目前,798艺术区已打造7大公共空间广场,改造了规模10万平方米的步行街区,搭建起了12层高的立体智慧停车场。

  七星集团副总经理、798艺术区负责人杨进维介绍,自2022年开始,798艺术区开启近百个大项、千余个点位的大规模改造项目。

  本着“修旧如旧”和“给艺术留白”的设计理念,园区改造开展30余次调查研究,邀请了扎根798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老厂工人、普通游客代表等,围绕“保留独特工业记忆、增加艺术品展示空间”逐一展开,从品牌焕新、景观营造、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涵盖了798内外形象的方方面面。

  798CUBE正在进行的展览“白洞:甲骨文的奥妙与当代表意”。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同时,798艺术区还与专业咨询团队联合,对园区业态、产业、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把核心区域留给文化艺术与国际交流机构,以文创消费区满足群众游玩需求,目前园区整体文化艺术类业态占比高达78.65%。杨进维介绍,798艺术区先后有百余位国家元首和政要到访,每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近4000场,吸引中外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到访占比达30%。

  近年来,798艺术区不断与多方合作,为产业高水平发展汇聚强大合力。作为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98正在打造集“逛、赏、玩、游、购”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生态。798主办的甲骨文文化节,在帮助游客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活跃了周边社区的夜经济,活动期间园区夜间客流增长了65.38%。

  杨进维表示,未来,798将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融合催生发展动能,充分的发挥其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为己任,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板。

  798艺术区是北京优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首创郎园Station(简称“郎园Station”)、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隆福寺文创园等园区,正在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新的打卡目的地。

  郎园Station一处建筑前,游人正在驻足拍照。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实习生 高宏雨 摄

  郎园Station同样位于朝阳区,其所在片区拥有占全国院线%以上的市场份额。从拟音棚、剪辑室,再到杜比影厅和虚拟拍摄,都可以感受到郎园Station影视后期产业的数字化、全产业链化的发展。

  郎园Station重点布局数字影视产业是出于怎样的契机?郎园Station品牌总监邵宁宁介绍,过去北京的影视后期产业主要聚集于怀柔区,郎园Station希望打造一个给怀柔配套的产业基地。在规划之初,因为租金低,所以区域本身也有影视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期采用引入行业“龙头”的策略,以现有“龙头”产业带动招商和育商,引进上下游产业,完善产业链。目前,产业基地里以影视后期制作为主,全产业链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2022年,郎园Station还被评为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与郎园Station相邻的是七棵树创意园,在这成长起来的北京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电影提供数字特效制作与流程服务等业务的企业。记者来到该公司,一位男演员正在全都是绿幕的动作捕捉棚中进行动作捕捉演示,演员全身上下几乎都是传感器,其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捕捉同步到屏幕里的虚拟人物。据悉,这项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大大提升电影特效制作效率,在《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国产科幻电影中都有应用。

  近年来,墨境天合参与制作了多部国家重点影片、国产主旋律影片和科幻题材影片,为市场热门大型电影提供了数字特效制作与流程服务,并多次荣获最佳视觉特效奖项及提名。“进入文创园后,企业开始崛起腾飞,从一家创业型公司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墨境天合联合创始人、CEO魏明告诉记者,“园区里有十几家与影视制作相关的企业,包括视效公司、调色公司、导演工作室、声音制作公司、动画电影制作公司等,人才聚集,资源丰富。作为一家北京本土公司,可以根据中国的本土情况来强化水平和方案,从开始创业到现在,公司逐渐找到了中国特色之路,并更加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处处长邹璐巍介绍,2022年,北京认定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园区类型既包含传统业态的优质文化园区,也有文化科技融合的园区。通过文化产业园区这个载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级园区中,七成以上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近两成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特色,涌现出中关村软件园、E9区创新工场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园区。文创园区助推优质企业集聚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北京市级园区的入园文化企业达到近8000家。

  与此同时,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力正在从北京出发辐射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基地。

  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来到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即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聚集了100多名世界一流学者,组建了200多人的高水平专职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约50人,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基地。

  7月12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室进行研究工作。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向记者介绍,中心通过多渠道发现潜在颠覆性技术项目,并提供评价、跟踪、支持等服务,加速培育和突破“卡脖子”难题核心技术。“未来,中心每年将新增项目50项至100项,加快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目前,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约50%来自国际),约1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实现了较好的创新加速效应,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7月12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展示的孵化科技产品。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同样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北京精雕集团(即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门头沟分园。经过近28年的努力,在创造国内市场成绩的同时,公司通过布局美国、德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分支机构,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作为国内精密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的领先者,北京精雕集团是一家专注于精密数控加工中心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从2019年起,北京精雕集团就被评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现场,北京精雕集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微雕鸡蛋和铅笔、手术中的骨头固定、微创手术的小针头等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成果。“我们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都与机床密切相关。”北京精雕集团子公司、中关村精雕智造科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杨锰告诉记者,“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机床可能还很陌生,但实际上生活中离不开机床。例如在疫情暴发时,口罩供应紧张,以前,这些熔喷布模具大多依赖进口机床生产,因为模具要制造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孔。疫情暴发后,口罩变得急缺,即使有原材料,国内也缺少机床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当时,精雕机床就成为全国唯一能够制造熔喷布模具小孔的机床供应商。2020年,精雕的机床设备大部分被采购用于制造这种模具,设备供不应求。”

  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北京精雕集团一直重视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该公司拥有扎实的研发基础,并具备机、电、软三方面的技术攻关实力,目前拥有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50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超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近30%,研发方向涵盖工业软件、数控系统、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研究等多个领域。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9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接近7%。

  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坚持首善标准、守正创新、服务人民、交流互鉴、统筹推进五个原则,聚焦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七个方面,全面推动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

  目前,北京市每年营业性演出稳定在2.4万场左右,每年观演观众超过1000万,演出收入超过17亿元。在演出的背后,是北京剧场戏楼的修缮与建设,吉祥大戏院和百年戏楼正乙祠重张启幕、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副中心剧院年底投用、北京交响乐团新址落户台湖有序推动、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建设等,无一不为这些大戏的生产和表演提供有利的环境设施与保障。

  作为北京著名的百年老字号之一,吉祥戏院始建于1906年,也是老北京内城的第一家戏院。百年来,吉祥戏院见证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鼎盛与繁荣。1993年,为配合王府井地区整体开发,吉祥戏院被拆除停业。

  历经28年重建路,2021年,崭新的吉祥大戏院在王府井银泰大厦重张开业。这座“古老”又“年轻”的戏院重新回到首都人民的生活中。新的吉祥大戏院坐落于王府井银泰大厦7至8层,地处“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中心地带,是一座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空中戏院”。

  吉祥大戏院市场部负责人李志军介绍,吉祥大戏院的舞台,将以京剧演出为核心,涵盖昆曲、河北梆子、越剧、曲艺、舞剧、音乐等多门类、多剧种的演出相继上演。

  与吉祥大戏院“异曲同工”,2022年4月,正乙祠戏楼重张。600多年的昆曲与350多年的古戏楼在这相遇,古戏楼里余音绕梁,演出季时曾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正乙祠戏楼地处前门西河沿街,距离前门大街不足两公里,这个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古戏楼是中国最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最初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来这里观看社火等传统民间戏曲。

  2019年正乙祠戏楼正式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自从2022年重张以来,正乙祠再度恢复了曾经的喧嚣,目前是“会馆有戏”品牌的重要演出场所之一。不久前,在重启一周年之际开展了“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活动,正乙祠戏楼推出10场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涉及昆曲、京剧、器乐、现代舞、西洋乐等多元演出节目。

  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表示,正乙祠戏楼重张后,上演的剧目受到了观众欢迎。正乙祠戏楼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真正代表昆曲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在加固装饰工作完成之后,正乙祠戏楼将以崭新的面貌再度与观众见面。届时,观众们将能够感受到更加精彩的昆曲演出和传统艺术的魅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座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的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表示,随着演出市场持续繁荣、精品剧目不断涌现、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平台建设成效凸显、剧场建设成效显著,首都北京正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建设。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年的建都史,世界文化遗产就达到7处,是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北京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两大优势,产业高水平发展成效显著。

  近日,记者通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实地走访了北京文化与科技的相关点位,并且在采访活动介绍会上获悉,北京已连续七年在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保持第一。就在今年刚过去的前五个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65.3亿元,同比增长15.3%,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在北京近年来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在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老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的先行者、位于朝阳区的798艺术区,通过不断的改造升级,迸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798艺术区,在现场了解到,目前,798艺术区已打造7大公共空间广场,改造了规模10万平方米的步行街区,搭建起了12层高的立体智慧停车场。

  七星集团副总经理、798艺术区负责人杨进维介绍,自2022年开始,798艺术区开启近百个大项、千余个点位的大规模改造项目。

  本着“修旧如旧”和“给艺术留白”的设计理念,园区改造开展30余次调查研究,邀请了扎根798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老厂工人、普通游客代表等,围绕“保留独特工业记忆、增加艺术品展示空间”逐一展开,从品牌焕新、景观营造、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涵盖了798内外形象的方方面面。

  798CUBE正在进行的展览“白洞:甲骨文的奥妙与当代表意”。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

  同时,798艺术区还与专业咨询团队联合,对园区业态、产业、空间进行了重新规划,把核心区域留给文化艺术与国际交流机构,以文创消费区满足群众游玩需求,目前园区整体文化艺术类业态占比高达78.65%。杨进维介绍,798艺术区先后有百余位国家元首和政要到访,每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近4000场,吸引中外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到访占比达30%。

  近年来,798艺术区不断与多方合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作为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798正在打造集“逛、赏、玩、游、购”于一体的夜间文旅消费生态。798主办的甲骨文文化节,在帮助游客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活跃了周边社区的夜经济,活动期间园区夜间客流增长了65.38%。

  杨进维表示,未来,798将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融合催生发展动能,充分发挥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样板。

  798艺术区是北京优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首创郎园Station(简称“郎园Station”)、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隆福寺文创园等园区,正在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承载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新的打卡目的地。

  郎园Station一处建筑前,游人正在驻足拍照。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实习生 高宏雨 摄

  郎园Station同样位于朝阳区,其所在片区拥有占全国院线%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从拟音棚、剪辑室,再到杜比影厅和虚拟拍摄,都可以感受到郎园Station影视后期产业的数字化、全产业链化的发展。

  郎园Station重点布局数字影视产业是出于怎样的契机?郎园Station品牌总监邵宁宁介绍,过去北京的影视后期产业主要聚集于怀柔区,郎园Station希望打造一个给怀柔配套的产业基地。在规划之初,因为租金低,所以区域本身也有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期采用引入行业“龙头”的策略,以现有“龙头”产业带动招商和育商,引进上下游产业,完善产业链。目前,产业基地里以影视后期制作为主,全产业链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2022年,郎园Station还被评为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与郎园Station相邻的是七棵树创意园,在这成长起来的北京墨境天合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电影提供数字特效制作与流程服务等业务的企业。记者来到该公司,一位男演员正在全都是绿幕的动作捕捉棚中进行动作捕捉演示,演员全身上下几乎都是传感器,其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捕捉同步到屏幕里的虚拟人物。据悉,这项动作捕捉技术能大大提升电影特效制作效率,在《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国产科幻电影中都有应用。

  近年来,墨境天合参与制作了多部国家重点影片、国产主旋律影片和科幻题材影片,为市场热门大型电影提供了数字特效制作与流程服务,并多次荣获最佳视觉特效奖项及提名。“进入文创园后,公司开始崛起腾飞,从一家创业型公司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墨境天合联合创始人、CEO魏明和记者说,“园区里有十几家与影视制作相关的企业,包括视效公司、调色公司、导演工作室、声音制作公司、动画电影制作公司等,人才聚集,资源丰富。作为一家北京本土公司,能够准确的通过中国的本土情况来强化水平和方案,从开始创业到现在,公司逐渐找到了中国特色之路,并更加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处处长邹璐巍介绍,2022年,北京认定市级文化产业园区97家,园区类型既包含传统业态的优质文化园区,也有文化科技融合的园区。通过文化产业园区这个载体,不断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级园区中,七成以上由老旧厂房改造而成,近两成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特色,涌现出中关村软件园、E9区创新工场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园区。文创园区助推优质企业集聚的效应正在显现,目前,北京市级园区的入园文化企业达到近8000家。

  与此同时,首都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辐射力正在从北京出发辐射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基地。

  跟随“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记者来到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即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该中心聚集了100多名世界一流学者,组建了200多人的高水平专职工程技术团队,每年实施约50项世界一流的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创新创业研究生约50人,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基地。

  7月12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室进行研究工作。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向记者介绍,中心通过多渠道发现潜在颠覆性技术项目,并提供评价、跟踪、支持等服务,加速培育和突破“卡脖子”难题核心技术。“未来,中心每年将新增项目50项至100项,加快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目前,中心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约50%来自国际),约1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培育硬科技企业105家,其中上市企业9家,实现了较好的创新加速效应,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7月12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展示的孵化科学技术产品。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同样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北京精雕集团(即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门头沟分园。经过近28年的努力,在创造国内市场成绩的同时,公司通过布局美国、德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分支机构,开拓海外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作为国内精密数字控制机床市场占有率的领先者,北京精雕集团是一家专注于精密数控加工中心研发、生产、销售和工程服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从2019年起,北京精雕集团就被评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现场,北京精雕集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微雕鸡蛋和铅笔、手术中的骨头固定、微创手术的小针头等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发展成果。“我们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都与机床紧密关联。”北京精雕集团子公司、中关村精雕智造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杨锰和记者说,“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机床可能还很陌生,但实际上生活中离不开机床。例如在疫情暴发时,口罩供应紧张,以前,这些熔喷布模具大多依赖进口机床生产,因为模具要制造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孔。疫情暴发后,口罩变得急缺,即使有原材料,国内也缺少机床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当时,精雕机床就成为全国唯一能制造熔喷布模具小孔的机床供应商。2020年,精雕的机床设备大部分被采购用来制造这种模具,设备供不应求。”

  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北京精雕集团一直重视基础研发和技术创新。该企业具有扎实的研发基础,并具备机、电、软三方面的技术攻关实力,目前拥有技术和产品研制人员50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超21%;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近30%,研发方向涵盖工业软件、数控系统、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应用研究等多个领域。近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9亿元,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接近7%。

  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政府工作报告。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坚持首善标准、守正创新、服务人民、交流互鉴、统筹推进五个原则,聚焦演艺精品、主体、市场、空间、品牌、传播、生态七个方面,全面推动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

  目前,北京市每年营业性演出稳定在2.4万场左右,每年观演观众超过1000万,演出收入超过17亿元。在演出的背后,是北京剧场戏楼的修缮与建设,吉祥大戏院和百年戏楼正乙祠重张启幕、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启用、副中心剧院年底投用、北京交响乐团新址落户台湖有序推动、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建设等,无一不为这些大戏的生产和表演提供有利的环境设施与保障。

  作为北京著名的百年老字号之一,吉祥戏院始建于1906年,也是老北京内城的第一家戏院。百年来,吉祥戏院见证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鼎盛与繁荣。1993年,为配合王府井地区整体开发,吉祥戏院被拆除停业。

  历经28年重建路,2021年,崭新的吉祥大戏院在王府井银泰大厦重张开业。这座“古老”又“年轻”的戏院重新再回到首都人民的生活中。新的吉祥大戏院坐落于王府井银泰大厦7至8层,地处“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中心地带,是一座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空中戏院”。

  吉祥大戏院市场部负责人李志军介绍,吉祥大戏院的舞台,将以京剧演出为核心,涵盖昆曲、河北梆子、越剧、曲艺、舞剧、音乐等多门类、多剧种的演出相继上演。

  与吉祥大戏院“异曲同工”,2022年4月,正乙祠戏楼重张。600多年的昆曲与350多年的古戏楼在这相遇,古戏楼里余音绕梁,演出季时曾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

  正乙祠戏楼地处前门西河沿街,距离前门大街不足两公里,这个坐落在北京市中心的古戏楼是中国最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正乙祠戏楼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银号会馆戏楼,最初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他们每逢年节来这里观看社火等传统民间戏曲。

  2019年正乙祠戏楼正式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自从2022年重张以来,正乙祠再度恢复了曾经的喧嚣,目前是“会馆有戏”品牌的重要演出场所之一。不久前,在重启一周年之际开展了“重张一周年演出月”活动,正乙祠戏楼推出10场小而精、小而美的演出,涉及昆曲、京剧、器乐、现代舞、西洋乐等多元演出节目。

  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表示,正乙祠戏楼重张后,上演的剧目受到了观众欢迎。正乙祠戏楼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一个真正代表昆曲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在加固装饰工作完成之后,正乙祠戏楼将以崭新的面貌再度与观众见面。届时,观众们将能够感受到更精彩的昆曲演出和传统艺术的魅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一座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表示,随着演出市场持续繁荣、精品剧目不断涌现、品牌建设深入推动、平台建设成效凸显、剧场建设成效显著,首都北京正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建设。